HOME / TIME
广东深圳专业医疗电子产品造型工业产品设计掘金移动医疗
-掘金移动医疗
2019/03/05
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
几分钟后,他被送上120急救车。
  急救车在移动过程中,车上的X光片机同时开启。
几乎就在车载X光片机拍照的同时,远在8公里之外的医院就已经收到了X光片机传回来的数据报告,医生们根据数据报告一边通过视频指挥急救车上的医生进行急救,一边商议下一步的诊断计划……
  跟以前只有等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医生才能诊断相比,上述创新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要实现这一结果,前提是要实现高清视频的稳定传输。
在2013 GSMA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现场,中国移动首次将 4G移动通信技术纳入急救医疗体系,开启了移动医疗领域的新纪元。

  看见未来
  X光片机同步传输只是移动医疗最基本的功能。

  83岁的Sigrid Gorn正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看着手腕上的血压读取器对着电视屏幕说:“好,看到了。

  电视机屏幕里则是面带微笑的Malte Cornils,这位计算机专家正在德国柏林的查瑞特医院远程医疗中心与Gorn视频通话。

  “一切正常。
”Cornils告诉Gorn,“我已经收到你的血压和脉搏测量值了。

  这是在波茨坦开展的老年人辅助系统实境测试,Gorn便是其中的一位参与者。
此次为期50天的试验将测试“环境辅助生活”(AAL)项目研发的部分技术。
AAL是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拨款扶持的科研项目。

  电信创新实验室的健康研究与创新总监Michael Balasch说:“项目首要目标是打破孤立解决方案的模式,构建标准化的AAL平台,另外则是通过推出开放标准系统,确保老年人能够用上价格适中的AAL和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以上是西门子公司在其《未来之窗》杂志中为人们描绘的一个情景。
而这并不只是设想,它已经成为了现实。

  科技正驱动着人类创造更好的医疗服务,移动医广东深圳专业射频超声治疗仪产品设计公司提高医疗技术遏制过度医疗疗就是趋势之一。

  移动医疗,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移动电话、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例如,通过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等。
2007年该概念首次提出,2009年被公众接受,之后发展迅猛。

  移动健康时代
  “移动医疗的市场范围很大,有低端也有高端。
”在美国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总经理李�瑞看来,移动医疗有商机,大家会关注这个领域。
不过每个商家关注的领域不同,例如有的人只是提供检测,有的人则提供广东深圳专业医用电子产品研发工业产品设计高压变频器产品柜体结构设计老年服务,不同年龄层的医疗需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模式去满足不同的需求。

  杏树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软件开发的机构,其创始人张遇升介绍了目前移动医疗的情况。

  2011年,张遇升选择回国创业,杏树林就此诞生,公司旨在为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临床信息服务。
主要产品“医学文献”和“医口袋”,是专门为医务人员量身打造的免费智能手机应用,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的文献和参考资料,包括药典、检验、医学计算等。

  移动医疗主要包括医院、医药公司等医疗服务相关组织;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服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以及求医问诊的患者、及对医疗健康信息有需求的普通消费者等三类用户。

  不同用户市场,均有相应的移动医疗模式。

  例如,Vocera公司针对医院提供可供在医生和护士佩戴的移动设备,随时发送、接受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而Zeo公司则主要以普通患者为目标客户的公司,其主要的产品是通过一个可佩戴的硬件来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

  具体来说,Zeo提供一个腕带和头贴通过蓝牙和手机或其他设备来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
用户通过监测的得分变化和该指标的平均值相比较,以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
这也支持了Zeo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

  而在中国,2000年成立的医药生命科学专业网站丁香园也在涉足移动医疗领域。

  丁香园旗下产品众多,主要包括帮助医生提供文献检索资料、求职信息、分享病历等的“丁香客”,广东深圳专业汕头B超产品设计公司新型计量封印的启封设备设计以及帮助医生提高医药处方准确性和安全性的“用药助手”。

  “以医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模式很有想象空间,因为这有可能会吸引到药厂的关注。
丁香园之外,杏树林、睿医等新兴企业都在服务医生这个专业群体。
”一家大型社交网站的运广东深圳专业医疗器材外形工业产品设计产品介绍营经理李力表示。

  而针对普通消费者推出可穿戴设备的天津九安公司在未来则更为看好物联网和大数据,即将所有的数据电子化,对一个用户的整个行为进行追踪。
该公司自主研发的iHealth(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被称为在移动平台方面的最具潜力的创新性产品。
《纽约时报》曾盛赞iHealth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四个最酷的产品之一,其也被业界认为开启了移动健康时代。

  超百亿元的“蛋糕”
  移动医疗,带来的不仅仅是医疗上的便捷,还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像我们之前没有淘宝而现在有电商一样,在移动互联时代,医疗市场也必将会有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
”李�瑞认为,一个产业的市场很好,一定是因为有需求的存在。
现在的医疗市场就像大家吃大锅饭,机会非常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
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此外,中国在卫生事业方面的“十二五”规划,给移动医疗市场带来利好。
例如在基层医疗领域培训15万名全科医生,城乡居民电子健康病历建档率广东深圳专业医疗器材工业产品设计DSP多功能电子测量设备设计达到全国人口的75%以上。

  艾媒认为,在未来5年,中国医务人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接近100%,医患沟通平台将较为完善,中国也将逐步建成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城市或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为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切都表明,移动医疗市场正在迎来春天。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很大成长空间而又处于变革期间的医疗产业来说,机会多多,哪怕一个细分的领域出来,都是一个很大的体量。
”李力说。

  探寻盈利模式
  尽管瞄向了更为长远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于就医观念的难以改变,先行试水移动医疗的企业势必需要先经过一段艰难的开创之路。

  “2012年国内移动医疗处于起步阶段,各企业正积极布局,探索各种运作方式,不过盈利模式尚未清晰。
”艾媒咨询表示。

  例如,春雨掌上医生系统,该公司的产品是针对普通消费者提供“自查+问诊”的轻问诊的工具类APP,也就是说,该公司主要希望解决用户在有身体疾病症状的时候能随时、随地地利用手机做诊前咨询。

  除了能够用其查找附近的医院、药店等,产品还包含免费以及收费提问。

  但目前该公司的付费用户并不多,而医生的费用则由春雨支付,盈利模式并不清晰,无论是用户还是医生都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移动医疗的先行者――“好大夫在线”平台同样也在耐心寻找盈利模式。
“通过互联网提高效率来解决医疗资源紧缺问题,将是‘好大夫在线’未来盈利的方向。
”该网站创始人王航行曾对媒体表示。

  目前“好大夫在线”平台共有30万名医生,其中有5万名活跃医生,以免费解答患者问题来积攒用户群体。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好大夫在线”从最初的网站留言回答进阶到付费回答,可能是1对1或者1对2模式,这取决于用户的付费情况。
但这种付费一般都比较低。
他认为,“好大夫在线”的盈利模式难题实质并不在于付费低广东深圳专业医疗仪器设备外观工业产品设计浅析框架结构设计,而是手段,“医生给患者看病,一定要看病历资料,否则没有办法判断病情。

  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旗下的“好医友”同样也是网络远程会诊服务平台,它提供的另一种操作模式:医生和患者在这个平台上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并可在医生端查看用户病历,从而给出咨询和判断。

  “我们是基于客户端去传送相关信息,而非基于医院端,医院端是基于医院内部的网络,而且在开放方面也面临很多限制。
”李�瑞说,通过平台,患者可以享用目前中美乃至全球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安全上传、云端存储病历资料和健康信息供医生研究参考,并直接同国内外知名医疗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交广东深圳专业医疗仪器设备外观工业产品设计精准医疗大变局流,体验可信、专业、优质的医疗相关服务。
这不仅对接了国外的医疗资源,而且同样也给国内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出口渠道。

  用户付费,医生或者医疗机构进行收费,而“好医友”平台则在中间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费用。
根据医生端不同级别的情况,收取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我们会提供给医生和患者进一步的服务,例如病历的压缩和管理,给予患者不同的医生推荐等等。
”李�瑞说,对“好医友”来说,目前推广的难度在于现在中国使用网络的经验远比美国低,年龄大的人对于网络使用会有恐惧心理。

  监管风险难题待解
  除盈利模式问题,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

  例如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贵等问题突出,医改尚未到位。
大部分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开放度低、标准化低、数据共享能力欠缺。
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等都是移动医疗行业的实际困难。

  此外,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也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软肋。
而目前的移动医疗类APP并未给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带来很好的消费体验。

  根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 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医疗认知度非常低,仅有8.6%的用户了解移动医疗,77.1%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移动医疗。
报告分析认为,目前移动医疗APP实际应用融入中国手机用户的生活尚需一段时间。

  李力认为,这首先与用户的使用习惯相关,其次繁忙的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作是他们以往工作习惯和流程的颠覆和改变,而这被看作是对医生及医疗体系有效运转的干扰。

  李�瑞则提出,如何让医院提供服务,以及如何让更多人使用这种服务,让更多人的观念有所转变,是现在面临的问题。
(支点杂志2013年8月刊)
微信
粤ICP备16001253号-1